返回联盟首页 |  共产党员网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人才工作

如何更好发挥科技小院作用培育人才

来源:大国人才 发布日期:2024-08-08 10:10

背景

让科技小院成为乡村振兴的『人才密码』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科技小院首次走进中央一号文件。

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自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带领团队在河北省曲周县创建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后,多年来科技小院逐步探索出以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三位一体”,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四零服务”为特点的集政、产、学、研为一体的科技小院模式,打通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如今,科技小院在全国蓬勃发展,在培养人才、开展科技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0 版的参与式科技创新服务模式,发展至2.0 版的全产业链赋能模式,再升级为3.0 版的多功能集成助推乡村振兴模式,科技小院的模式逐渐成熟。如今,科技小院已经迈进3.0+版,通过科技小院集群,创新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机制,全面助力当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阶段,正需要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乡村振兴人才,科技小院已经探索出的高校与农村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协同推进的新路子,对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全国科技小院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全国已有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参与、牵头建设了1800多个科技小院,全国2700余名研究生指导教师、产业专家以及1万余名研究生投入到了科技小院的工作中。

《报告》还显示,目前依托科技小院培养的已毕业和在校研究生中,有3235人次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省市优秀毕业生、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全国科技小院研究生已先后研发新品种、新产品800余项,引进创新农业绿色生产技术550余项,申请授权专利1970余项。

在拥有科技小院数量最多的吉林省,科技小院除了培养了一批年轻科研人员外,也通过培训等方式培育了大量新型职业农民。截至2024年4月,吉林省各科技小院线上线下开展农技培训累计760余场次,发布科普文章(短视频)480余篇(个),技术辐射带动3万余农户,接待外来参观学习场次1000多场,学习人数2万余人次,创建了乡村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高效推进乡村振兴新模式。

近年来,河南省依托110余个已建和在建科技小院,组织动员420余名涉农高校与院所导师、专家,带领3500余名入院研究生、实训本科生、技术骨干,开展了3000多项科技咨询、培训讲座、调研论证等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在推动本土人才培育、提升农民素质素养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如何更好发挥科技小院的机制优势,培育更多致力乡村振兴的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本期《话题讨论》栏目展开探讨!

(本刊记者陈晓伟综合整理)


观点

深化“建、管、用”改革 打造人才“聚宝盆”


罗意然


江西省宜春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重要回信精神,深化科技小院系统集成化改革,全市已建有13家科技小院(数量居全省前三),其中宜春市上高县水稻科技小院荣获“全国十佳科技小院”称号,宜春市樟树中药材科技小院获评2024年“中国农技协最美科技小院”。

宜春市以科技小院建设为契机,不断探索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得到不少经验。

一是畅通供需对接渠道。根据各地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申报意愿,主动对接高校首席专家和硕博生100余人,向上争取项目资金70余万元,带动新增经济效益500余万元。二是提升技术供给质量。全市各科技小院共组织开展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观摩会等20余场,参训农户达3000余人。三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宜春出台《宜春市科技小院建设管理与考核评估办法》,从制度上保障科技小院的科研力量、科研时长,让更多人才零距离搞科研,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各类实际问题。

宜春市科技小院成功点燃了乡村振兴的星火,但这只是初步破题,离成熟规范、形成经验还有一定距离。结合既有实践,我们认为应持续深化科技小院“建、管、用”系统集成改革,不断构建乡村振兴人才的基层服务渠道,优化基层人才生态,激发人才在农村充分施展才能、展示技艺、贡献智慧的热情。

搭建人才服务平台,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孵化器”。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科技小院是将优秀人才与农民紧密联结的桥梁,是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兴农人才的载体。应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聚焦“一县一品”主导产业,结合当地自然禀赋和农业资源科学布局科技小院;应强化院校合作,主动对接农业专家团队,培育一批具备较高科研素养和较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吸引汇聚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农创客扎根农业农村一线;应探索合作共建机制,建立“中国农技协+本地农技协”科技小院,选树一批市场化运作能力强、能实现“自我造血”的科技小院典型,鼓励不同科技小院自发性相互学习,实现深层次的共建共享。


2022 年4月11日,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泗溪镇曾家村,江西农业大学2021级博士研究生熊若愚(右)和农民一起在田间做稻米淀粉理化特性的研究

优化人才管理生态,打造“有能力、干得好、愿创新”的人才“聚集地”。着力为基层人才减负,扎实开展“减负行动2.0”,不断优化科技小院管理办法,为人才钻研项目、开展技术攻关营造良好环境。应完善科技小院日常管理,出台考核评估办法,定期对科技小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学普及、产业振兴等开展调度评估。应完善人才创新经费保障,拓宽科技小院经费来源渠道,积极争取上级科协、建站依托单位支持,为科技小院提供科研经费和科研设施,建立“院地对接”机制,在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土专家”等方面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鼓励进驻科技小院高校教师将自身科研项目经费用于科技小院的科研活动。应完善人才激励奖补措施,开展评优评先活动,为获评优秀的科技小院发放荣誉证书和“以奖代补”扶助资金,帮助表现突出的科技小院和科研人员申报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最美科技小院”“全国百强乡土人才”等称号,鼓励争创更多更好的农业科研成果。

激发科技人才活力,打造“下得去、留得住、肯服务”的人才“聚宝盆”。要提升科技小院效能,就要用好用活乡村振兴中的各类科技人才,让他们在广袤农村各展其长、各显神通,提高基层技术“到位率”。应创新农业技术科普方式,积极开展“三个一”科普工程(一个科普宣传栏、一场科普培训、一个科普实践场所),帮助农户提高科学素质。应创新乡土人才培育机制,鼓励高校专家和农技人员入村入企宣讲、“田间学校”现场观摩、“科技长廊”技术指导,向农户传播科学生产、健康生活、协调发展理念,实现教学、科研、推广与农民“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帮助他们逐渐成长为“田秀才”“土专家”等乡土技术能手。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与入驻科技小院的农业科技专家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共同开展科技攻关、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着力破解农业生产中的突出难题,真正促进科技“知识”转化为农民“行动”,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观点

以科技小院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张显坤


科技小院关键在“科技”二字,这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一脉相承。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乡村振兴同样需要注入新质生产力。当前,科技小院已然成为建立在农村生产一线,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基层科技服务平台,正在为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质生产力。因此,要发挥科技小院在人才培育上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在前。

要把科技小院作为产学研的“试验田”,让更多技术从“象牙塔”来,到田间地头中去。只有理论与实践、学术与运用有机结合,才能迸发出创新活力。科技小院一头连着高校科研,一头连着田间地头,是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平台。因此,科技小院的生命力就在于科技之“种”在小院“开花结果”。要依托科技小院,围绕产学研合作这个工作重心,当好技术经纪人角色,在“科技”和“生产”的嫁接上探路径、在“产业”和“市场”的衔接上找方法,促进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有机对接,让创新成果更快走进田间地头、更好迈向企业市场。同时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真正拆掉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墙、学科和学科之间的墙、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墙、教和学之间的墙,以鲜明的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特色,服务于农户及生产组织,实现作物高产、资源高效,更好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要把科技小院作为土专家的“成长地”,把技术交给农民,还要教会农民。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科技小院是研究生驻扎田间地头农业生产一线,依托专家、教授提供技术支撑,利用所学解决农业技术难题,助力农产品高产高效。因此,科技小院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广大农民搭建一个学习知识、提升技术的实训基地,通过“小院讲解+田间指导”模式,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让教授变“农民”、农民变“专家”,既为农民送来“及时雨”,为他们答疑解惑,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打通科技助力农业产业振兴的“肠梗阻”;更要通过“传帮带”,提升广大农民的科学素质,让更多的农民成为“土专家”“田秀才”。

要把科技小院作为育人才的“主战场”,把实验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从2009年建立第一座科技小院至今,科技小院已经成为培养农业人才的主战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助推器。因此,未来科技小院的发展,更需要发挥科技小院集聚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作用,把更多研究生等人才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着力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激励,让更多的科研院所、专家人才能够服务农业农村,盘活科技人才队伍,释放人才的活力和潜力,让每一亩土地都有科技支撑,为加快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观点

探索科技小院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刘鹏飞


科技小院是建立在农村生产一线,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基层科技服务平台。科技小院服务于农村、服务于地方,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李晓林在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创立了第一个科技小院开始,就奠定了其育人目标和方向。目前全国已建立起1000多个科技小院,涉及上百种农产品,覆盖农林牧渔业各个产业体系,为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目前,面对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科技小院正在全力升级版本,在这个过程中,怎样更好培育人才为乡村振兴服务是其重点内容。结合实际和前期调研来看,笔者从围绕产业培、联合高校培和社会实践培等三个方面为探索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一点浅薄思路。

聚焦产业精准培养,推动“小规模”向“强产业”转变。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小院将“田园”与“校园”有效结合,将科技的“高大上”和小院的“接地气”融为一体,实现“象牙塔”和“乡土气”之间的双向奔赴,在培育人才方面应围绕地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将急需紧缺人才作为培育的重点,形成以人才链推动产业链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育模式。以宁夏灵武市奶牛科技小院为例,灵武地处“黄金奶源带”,但专业人才短缺、技术依赖性强成为制约奶产业壮大发展的主要因素。2023年灵武奶牛科技小院挂牌成立以来,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一批专业型人才围绕奶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在全国首次实现奶牛体外生产胚胎批量繁育,助力奶产业从“小规模”一跃成为灵武市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联合高校帮带培养,推动“小团体”向“壮队伍”转变。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校的支持,高校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探索与高校“联姻式”“订单式”“互动式”人才培育方式,立足科技小院目标定位和人才短板现状,与高校“攀亲结缘”,签订双向合作架构,定期选派人才团队“坐诊把脉”,以“导师”身份帮带培育一批本地专业型人才,实现本地人才“能出诊”“敢开方”,补全人才短板缺口。以宁夏灵武市长枣科技小院为例,宁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围绕长枣贮藏保鲜、错峰上市等技术攻关建立人才帮带机制,选派7名专家教授与灵武“土专家”一起探索根域限制栽培模式,累计培育本地长枣种植技术人才200余名,实现年产值2000余万元,本土人才杨金国同志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聘请为“全国林草乡土专家”。

着眼需求实践培养,推动“少短缺”向“足多优”转变。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人才资源总量少、高技能人才短缺和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等“少短缺”是当前各地人才工作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科技小院立足于实际,以社会实践培育壮大专业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通过挂牌社会实习实践基地、产业帮扶培育基地、产业带头示范基地,搭建成为集科研与实践于一体的人才培育平台,坚持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把科研成果落地在农村生产一线。以高校学生实践学、周边村民带动学、企业合作社选派学、技能人才深度学模式,不断夯实人才根基,实现人才总量足、技能人才多和专业人才结构优等“足多优”人才储备目标。以宁夏灵武市为例,从统计数据来看,灵武市科技小院累计接收330名高校学生实习实践,开展专题培训80场次,22名农民获评高素质农民职称,发表高水平论文56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3项,打造了一支数量充足、技能过硬、素质优良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